3Q中文网 >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 第七卷 第一章 成长一个教师,幸福千万个家庭和孩子!

第七卷 第一章 成长一个教师,幸福千万个家庭和孩子!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

    天地人身心灵合一会所针对教师的成长,与中国nlp公益联合会合作,在p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一个nlp教师专业成长公益活动,其主旨在于成长一个老师,幸福千万个家庭和孩子!提升教师的全面素养,践行中国教育之梦。

    这次在p市针对教师成长的公益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天地人身心为合一会所的高层决策者们及活动的组织者们,因为本次的公益活动取得了巨大的反响而倍受鼓舞,继而把这次活动又推向了全国,每到一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掀起了学习nlp的学习热潮。

    黑龙江省龙江县七棵树镇中心学校岳慧老师的分享:

    为期四天的“nlp”培训活动圆满结束了,期间收获了太多太多,这些收获如能应用于我的工作生活当中,足以让我受益终生,因此在这里我要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精彩的瞬间。

    收获一:关于肯定。

    我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第一天学习结束后,正赶上读三年级的儿子取回期末考试成绩。成绩很不理想,数学97,语文85.5,在班级里排到了第24名。按照往常的惯例,我会大发雷霆,儿子会被我训得痛哭流涕,然后一家人在极不和谐的氛围里度过一段极不愉快的时光。但通过学习,我知道这样的做法于事无补,而如果我能换个角度,从肯定的层面出发,我和孩子可能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反复翻看试卷,发现数学试卷工整又清晰,每个步骤都恰到好处,虽然因为马虎丢了三分,但瑕不掩瑜;语文分数不高,不过以狮子、狐狸、兔子为主角编写的童话作文情节曲折、人物对话生动具体。通篇没有错别字,得了满分;听着我肯定的评价,看着我肯定的眼神,孩子的沮丧一扫而光。胖胖的小手搂紧我的脖子悄悄趴在我耳边说:“妈妈,本来我心情特别不好,还以为你会打我的,可你却鼓励我,表扬我,我可真是有个好妈妈呀!妈妈,我以后做数学题再也不马虎了,语文生字生词记得不熟,从今天开始就每天写两行,写熟为止……”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敏感而又聪慧的。他会理解你满满的期待,他会用他的方式反馈你的关爱。“肯定”是个神奇的工具,它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进而创造出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这个经验推广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相信我和我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收获二:关于理解的六个层次。

    作为老师。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就事论事”,很多时候看似学生知错了,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可能我们一个武断的评判就抹杀了孩子本性中最美好的一些东西,比如坚持,比如正义,比如批判……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理解的六个层次,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和系统。再次面对学生的问题时,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在问题发生时学生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他们有着怎样的内心信念,为了坚守这个信念,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获得了哪些能力,接下来,我们再去揣摩学生当时的心理和动作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和学生一起找到“n”种解决的方法!再将这个经验推而广之,和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相处时,我学会了从更深层次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这也就是我们老话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收获三:关于时间和生命的认识。

    在关于时间线的培训过程中,景万象导师让我们列出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10个事项,然后他又提出了一个假设,假如你的生命还剩下20年,你会怎么排序这些事项,你会舍弃哪些?假如,你的生命剩下5年,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假如生命还剩下1个月,还剩下1天,你又会做什么?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时间是如此的充裕,生命是如此的漫长,可当景导的问题直逼心灵时,我慌了。第一个直觉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第二个直觉是我要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只有“我”好好的,围绕我的幸福才会好好的,于是在大家的注视下,我举起手,将自己的感悟总结成一句话,我说:“如果幸福是一张网,那我就是网中最重要的一个结,如果我散了,围绕我的幸福也就散了。”

    通过这个培训,我更懂得如何合理规划人生,如何分配时间。健康其实是第一位的,就像老生常谈的那个关于健康是“1”,财富是“0”的比喻,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触动心灵的时刻却是难得。从这一天起,我将重新规划我的时间和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给家人更多的理解和陪伴,用更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追求高效率的工作,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时光。

    收获四:关于人生定位。

    每次上课前,来自哈尔滨潘庆军助教都会带我们做一段小小的热身活动,他那极富煽动力的神情语态、极其饱满的热情活力以及那些简单实用的小游戏每一次都能让我们惊喜万分,让疲惫和困倦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以更高的学习热情和更加全身心的投入。他的小小举动又带给我许多灵感,如果在课前或者是学生学习处于疲劳期时,我带着他们做这样一段小小的游戏,学生不是一样能被调动起来吗,新的学期,我一定会给学生新的惊喜,相信我!

    学以致用,关于收获,我更多的是想反馈给我的学生,这又让我想起在培训的最后,景导一连串轻声的追问,关于人生,关于价值,关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闭上眼睛,脑海里有森林,有小溪,有虫鸣。有鸟语,还有一幅幅关于学生的画面不断闪现,教室里谈笑、操场上蹦跳、课堂上倾听、课间时嬉闹……一个念头无比坚定地扎根于心灵:我要做一名充满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我就要成为这样的人!

    短短的几段文字根本不足以表达我收获的万一。这是一次让人终生难忘的精神洗礼。再一次表示感谢,感谢孟淑芬老师将nlp培训引入我们七棵树小镇,你的良苦用心,你的分享我们收到了,如果不是怕你哭,我会送你大大的拥抱,我会对你说“辛苦了!”感谢助教团队所有成员,你们分享快乐,传递真情,将公益进行到底。感谢三天来一直陪伴的队友们。我们一起设计队名,一起喊出口号,一起学习分享,一起击掌欢呼,当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友谊已生根发芽。最要感谢的是景万象导师,您用最凝炼的语言将人生的真谛传递给我们,遇到真正的智者是我们一生的幸运,而您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的人。

    岳慧老师的分享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来自nlp专业导师的建议: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中期和儿童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暴躁、逆反、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们常常感到一筹莫展。子女教育咨询中最常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踏、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著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淮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裡?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著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著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固执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著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吮拇指、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或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做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不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可以这样说,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著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由此,我们看出,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著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著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对此建议是:

    1、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

    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应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慢慢的以厌食对抗你的关注。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榜样即可。

    2、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沓,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因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具体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10篇小字”的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著歌或敲打著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著成人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模式也不胜枚举。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乐、并成为一个品质高洁、有怜悯之心、有责任心、有勇气、有能力而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别技能。如何获得技能,父母需要学习。需要通过自学,或通过接受专业帮助而获得教育子女的特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