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微历史·风雨清朝 > 第三节 中枢重臣

第三节 中枢重臣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微历史·风雨清朝 !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同治探花

    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 同治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后期洋务派的首领。

    @洋务首领

    张之洞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

    @繁荣武汉

    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整吏禁烟

    光绪七年至十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当时,山西吏治**,人民生活困苦,鸦片流毒严重。张之洞给友人书云:“山西官场乱极,见闻陋极,文案武案两等人才乏极,吏事民事兵事应急办之事多极。竟非清净无为之地也。”“晋患不在灾而在烟。有嗜好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八,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循此不已,殆将不可国矣,如何如何。”张之洞注意整顿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属,振作革弊,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奖励好的官吏,严禁鸦片。

    @兴学育才

    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全国最早采用的近代教育体制。继刘坤一署任两江总督后,1903年2月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并委任缪荃孙负责筹建,为近代南京大学之开端。

    @洋务企业之始

    在中法战争中,张之洞筹饷运械,给岑毓英军200 万元,桂军200 万元,唐景崧、刘永福40 万元,台湾40 万元。朝廷表彰他筹济军事,不分畛域。这一时期,他在广东开设水陆师学堂,创设枪弹厂,疏请大治水师、专款购兵舰,设缫丝局,创办机铸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这是他办洋务企业的开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他企图在维护封建**主义基础上,“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正学报序例》),增强国势,巩固清王朝统治。他强调“保种”“保”,在洋务派领袖人物中较能维护国家权益,并大力兴办书院和各种实业学堂,对清末教育影响很大。但他坚定地维护封建统治与封建伦理,“斥民权之乱政”(《劝学篇序》),成为近代民主新潮流的对立派人物。

    @诗歌别开一派

    他在诗歌上既反对轻浮纤佻,又反对诘屈怪僻,自言“河北老生喜常语”(《哀六朝》),主张“平正不入恶道”(《輶轩语.读古人文集》)。他批评黄庭坚的诗“多槎牙﹐吐语无平直”,而称扬苏轼诗“荡坦无雕饰”(《忆蜀游.摩围阁》),又说“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过芜湖吊哀沤簃》其四)所以他与当时诗坛上盛行的诗歌流派“同光体”异趋,主要是承袭干嘉诗风余绪,糅合唐宋﹐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家诗歌路数而出以唐人格调,别开一派。

    @家庭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范畴,反映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的展现。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创办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张之洞在武汉期间,主要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织官局等三大近代工业。

    @创办近代工业

    张之洞还在武汉地区先后兴办了近10个中小型近代工业。与此同时,他还全面推行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一系列“湖北新政”,促使武汉地区的近代化出现一派生气蓬勃的局面;特别是由张之洞主持的1897年4月动工修筑、1906年全线通车的芦汉铁路,更起着全国近代化大动脉的重大作用。在短短的10余年间,张之洞在武汉地区兴办的大小近代工业,共投入资金达白银1700余万两,职工总数最多时达16000余人。

    @主张学习西方法律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是主张学习西方法律的,这从他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说可以得到证明。他与刘坤一合上的《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就此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并指出了采用西法的理由:西方列强的政体学术,经历了数百年的研究、数千人的修改,确系精良;且能相互仿效,故成效显著;学习西法可以使中国由弱变强另外,张之洞还主张法分民刑、改良监狱等。

    @变法图治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调署两江总督,虽然也筹饷筹军械,但他练的军队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朝廷旨调4 艘兵舰,他致李鸿章电说:“旨调南洋兵轮四艘,查此四轮既系木壳,且管带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练,毫无用处,不过徒供一击,全归糜烂而已。甚至故意凿沉、搁浅皆难预料。”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反对民权

    光绪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1896-1897),维新派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梁启超主笔,汪康年为经理。张之洞以总督的名义,要湖北全省各州县购阅《时务报》,捐款千元,给予报纸以经济上的支持。后来,《时务报》发表了关于中国应争取民权的文章,使张之洞大不高兴。他授意屠仁守写了《辨辟韩书》,批判严复的《辟韩》一文,在《时务报》上发表。

    @镇压义和团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国北方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一开始,张之洞便主张坚决镇压。他先后镇压了湖北天门县、荆州府等地的人民焚烧教堂、医院的行动,还会同沿江各省奏请力剿“邪匪”,严禁暴军,安慰使馆,致电各国道歉,完全站在保护帝国主义利益的立场。英帝国主义为了保全长江流域一带的既得利益,便同张之洞、刘坤一等有实力的总督联络,签定了《东南互保章程》。

    @癸卯学制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张之洞被赏加太子少保衔。次年十月,他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提出兴办各类学堂,包括师范、小学、文普通中学、武普通中学、文高等学堂、武高等学堂、方言学堂、忠学堂、工学堂、勤成学堂、仕学院、省外中小学、蒙学等。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 月),张之洞奉旨入京,清廷批准张之洞等《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学制。当时称为“癸卯学制”。

    @对立宪态度暧昧

    清廷眼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势力愈来愈大,为了维护其统治,拉拢资产阶级,欺骗全国人民,便声称“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一年(1905)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第二年宣布官制改革,编纂宪法大纲。对于“预备立宪”,一开始,张之洞听到一些风声,感到惊讶,等到五大臣回国到上海,征求他意见时,他回电说:“立宪事关重大,如将来奉旨命各省议奏,自当竭其管蠡之知,详晰上陈,此时实不敢妄参末议。”态度暧昧。

    @哀叹中去世

    宣统元年六月,张之洞病重。八月二十一日,奏请开去各项差额,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当临终的时候,末帝溥仪的生父、时任摄政王的载沣虽然与之政见不合,但也是亲临床榻看望之。张之洞毕竟是四朝老臣,临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抚民众。摄政王载沣扬扬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张之洞从此再无一语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献于摄政王大人之前。当天,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去世。清廷谥以“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