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 第三百零六章 火炮大王(上)

第三百零六章 火炮大王(上)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

    也正是借由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东风,克虏伯兵工厂名声大噪,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像雪花般从天而降。1852年,克虏伯兵工厂制造出了全世界第一个无缝的钢火车轮毂,随后又开始生产铸钢的火车轮轴和弹簧。1862年,克虏伯兵工厂又将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平炉炼钢法引入生产,极大地提高了钢材的质量。那家昔日的铁器小作坊开始向以生产武器装备为主、机械设备为辅的综合性重工业企业转变。

    中国与克虏伯兵工厂的合作也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在目睹了弗里德里克·华尔率领的“常胜军”所装备的“开花大炮”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出的巨大战斗力之后,时任江苏巡抚、五口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就决心开展海外军事采购,向“船坚炮利”的西洋诸国购买火炮等武器装备。在得到总理王大臣、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的支持后,李鸿章开始对西洋诸国的武器装备进行考察。

    最初,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等和存在商业贿赂等问题,李鸿章的海外军事采购进行的并不顺利。采购对象混乱不一,基本依赖外国驻华使节牵线搭桥,导致湘军和淮军的武器装备制式各异、维护不便。后来,在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的引荐下,大批英制武器装备列装湘军、淮军。然而,这些装备不仅价格畸高,而且性能落伍,完全无法满足湘军、淮军的日常训练、作战需要。

    同治三年(1864年)年初,在泰来洋行的引荐下,克虏伯兵工厂派员来华,受聘于淮军水师,担任火炮营教官。他们的严谨细致和忠于职守,令李鸿章深为赞许,而他们所携带的技术精良、质量过硬、性能可靠的训练用克虏伯大炮更是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鸿章由此决定海外军事采购优先选择普鲁士特别是克虏伯兵工厂的产品。同治三年(1864年)年底,李鸿章订购的第一批共计40门克虏伯大炮运抵中国并优先装备给在两江地区遂行剿灭太平天国残部任务的湘军和淮军。李鸿章按照清朝为火炮赠号“大将军”的惯例,根据krupp的谐音,取“克制敌军,战胜夷虏”之意,将其命名为“克虏伯”。

    同治四年(1865年)年初,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又与克虏伯兵工厂签订了购买克虏伯大炮生产权的协议,开始仿制克虏伯大炮。同治四年(1865年)8月,张继率领的“护**”在挂甲台与新任英国远东远征军总司令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作战时所使用的20门克虏伯大炮就是由金陵制造局仿制的。

    此后,中国与克虏伯兵工厂的合作日渐密切。同治五年(1866年)2月,张继出任两江观风使兼‘新政’规划部侍郎之后,一改过去过分依赖怡和洋行、泰来洋行和斯米德洋行等中间人的作法,命令容闳赴克虏伯兵工厂考察,直接向克虏伯兵工厂订购了第二批共计120门克虏伯大炮,用于列装两江地区各海防要塞的守备部队,由金陵制造局扩建而成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克虏伯大炮也陆续列装两江水师,这也为之后两江水师在定海海战中战胜英国皇家海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张继率领联合使团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之时,旅顺口海防要塞已经列装克虏伯大炮42门,大连湾海防要塞已经列装克虏伯大炮26门,威海卫海防要塞则已经列装克虏伯大炮108门,两江水师和刚刚组建的北洋水师的全部战列舰都列装了2至4门不等、共计160的克虏伯大炮,以致于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克虏伯大炮都是中国海防的代名词。

    ……

    克虏伯兵工厂位于鲁尔工业区腹地的埃森,厂区占地面积近三万亩,拥有工人近十万,有大大小小的车间共计五十六座,配套的生活设施更是不计其数,相当于一座小型的城市。

    克虏伯兵工厂的办公主楼“克虏伯宫”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式建筑,以罗马万神殿为模型的柱廊大厅,高达110米,直径60多米,建筑规模相当于圣彼得大教堂的2倍、美国国会大厦的12倍,流经厂区的圣佐治亚运河在改道之后绕柱廊大厅的三面流过,最后流入一个巨大的倒影池。

    看着在一片绿树掩映下巍然耸立的“克虏伯宫”,张继不禁暗暗赞叹,这样巨大的工程量,也只有克虏伯兵工厂这样经济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重工业企业能够建造得起。不过,这样的建筑形制倒是非常符合普鲁士的美学标准。因为新古典主义式建筑的形制特点就是外观对称、气质庄严。这样的形制特点会使走近的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压迫感和敬畏感,近而感受到集体的伟大和个人的渺小。换句话说,新古典主义式建筑的作用在于向受众彰显控制力,通过激发受众心中的恐惧感来获得受众的服从。而普鲁士的前身是条顿骑士团,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传统,加之其地处法兰西与俄国之间,夹缝之中求生存,崇兵尚武的极权政体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而其民族性格也自然以纪律严明为特征。这样一来,青睐新古典主义式建筑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张继继而想到,这么看来,在这一点上,新古典主义式建筑倒是与中国的紫禁城有着异曲同工之效。遥想当年,朝鲜、越南、琉球那些周边地区小国的使臣一来到紫禁城,见到那高大宏伟、金碧辉煌的建筑,没有不吓得腿脚发颤、口不能言的。于是,他们就匍匐着递上国书,心甘情愿地做了中国的附庸,原因也正在于此吧。看来,极权政体总是相似的,它们维持权力的秘诀就在于制造“宏大”和“神秘感”,而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正是“宏大”和“神秘感”的典型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