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九步,走进孩子的心 > 第三步:吃饭是个大难题

第三步:吃饭是个大难题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九步,走进孩子的心 !

    他不好好吃饭是因为你太在乎吃饭这件事了。www.Pinwenba.com

    让我们先来温习一下什么是动物的自我保护本能:

    ★引导动物躲开环境中的危险;

    ★促使它们吃应该吃的东西和对它们有益的东西,并且告诉它该摄入多少量。

    吃饭是人类的动物本能,我们总是看不出,孩子也有这些本能,孩子吃饭太难,那是因为干扰太多了。孩子一旦出现了心理偏离正轨的情况,就失去了保护和确保自己处于健康状态的敏感性。

    孩子吃不饱怎么办?

    2001年春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回老家了,她很舍不得,近20个月来她日夜照顾着开心,这份感情丝毫不比我的浅,开心至今对姥姥还是心存一份超常的信赖和亲昵,应该就是源于小时候这段经历。

    母亲临走的时候有一件事很不放心,她说:

    “开心不怎么爱吃饭,你要慢慢哄,千万别在吃饭的时候教训他。”

    想不到在整个2001年,这成了我最难办的事。

    开心只喝奶,一天要喝8瓶奶,不到3天就喝完一袋奶粉,可是完全没有吃饭的意愿,他已经两岁半,这样行吗?

    我现在有时间尽情地补充育儿知识了,开心习惯了有我陪伴的生活,心渐渐地安定下来,每天中午都会长长地睡一觉,有时候会睡过整个下午。我就看书,前面两年太紧张,落下好多书没看。

    本来我是顺着孩子的意愿,没有特别考虑什么必须做,又什么一定不能做的,可是翻过几本书之后,我就发现问题了。开心的成长中,似乎就没有特意地添加过辅食,所以直到现在他还不习惯吃饭,按书上的说法,他的营养肯定已经有问题了。

    我这么担心着,果然就看出问题来了。

    随着春天来到,我们每日里都出去玩,在阳光下找好玩的事儿。开心和小雨点、江南三个人特别喜欢玩土,就整日蹲在柏树林里挖土。江南的妈妈还特意带水来,把土湿一下,再让他们挖,避免尘土飞扬。这样玩土就几乎等同于玩泥巴了,孩子们很喜欢。可是很快我发现开心的脸上出现了一些白色的圆斑,刚开始浅浅的,是些浮起来的皮屑;然后慢慢地扩大,而且底下的皮肤有些发红。开心经常拿手揉搓,应该是感到痒了。

    第一次自己带孩子,真的是不懂的太多。我首先想到是营养问题,按照某些书上的说法,孩子的脂肪摄入量不足,会出现皮肤问题,就包括开心目前的皮肤脱屑现象。按照指导,我开始有意增加脂肪类食物。学着安排一日食谱,荤素搭配,完全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主。这对于我来讲相当于重修一个专业,长这么大,第一次把吃饭这件事看得这么重要,第一次学会计算各种食物的营养值,了解烹调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尝试着把肉和蔬菜做到一起(此前我习惯做蔬菜就是蔬菜,做肉就全是肉,不怎么爱混搭);不仅如此,我还特别重视中医的说法,把《本草纲目》、《食用本草》对照着看,尝试着按季节和孩子的身体状况选择对应的食物。这功夫下得很大,边读书边实践的认真程度不亚于上学的时候。

    可是开心不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当我们带着一身尘土回到家里,他已经饿了,几乎一刻也不能等,神色又疲惫,心情又焦急,我没有办法,只好倒一瓶奶给他。他喝着奶看电视的工夫,我就进厨房紧张地忙碌,等我怀着大功告成的心情端出来自己的作品时,他却困得睁不开眼了,好沮丧。即便他不困,也很少愿意坐到饭桌前好好地吃饭,他刚才已经找着些零食,吃得差不多了;他不爱吃蔬菜,肉也吃得很少,有时候倒能吃下白米饭,我忙活半天全是白费。

    我很恼,面对开心的挑食,逐渐失去了讲道理的耐心。我从来不爱勉强别人,因为我自己就是不喜欢受人约束的。可真的任他不吃午饭就倒头睡下,我又于心不忍,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似的。营养不足,耽误了长个怎么办哪?万一出什么毛病怎么办哪?

    所以有时候就不免强迫他吃饭。开心这时候开始有自己的意志了,而且意志很坚定,任我威逼利诱都不为所动。耐心是有限的,在没有母亲监督的日子里,我失去控制,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情况经常出现,几乎都是为了吃饭。而且,在一些特别是失败的时候,比如开心硬是干吃奶粉也不吃饭,或者他眼泪汪汪地对着饭菜的时候,我也曾难过地哭起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我怎么就做不了呢?

    最好早知道

    在关注身体还是情绪之间找到平衡

    翻开2001年的日记,几乎每天记的都是开心吃饭的情况,偶尔一顿吃得好,我就大受鼓舞,接下来把那顿饭做成保留节目。但更多的日子都是失败,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开心日复一日的不吃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信很多刚开始自己带孩子的母亲,也会遇到我当年的问题。即便像我,心里明白让孩子保持快乐的重要,也难以做到心平气和。回过头去看,当年的盛怒一半是因为担心孩子的健康,另一半该是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

    在没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迷惑。尤其是百般尝试都没有效果时,更容易连最初的目标都怀疑起来。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如果连这些事情都处理不恰当,难免会影响到做母亲的自尊和自信,进而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时候怎么做才好呢?

    在照顾孩子的生活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最低的标准是满足起码的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而最高标准则是无极限的。如果硬要在这方面取得成绩,那在物质和人力上都要极大地投入。

    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我们没必要在这些方面那么刻意追求,遵循两个原则就好了:

    ★吃饭穿衣亮家当按照自己家实际的生活水平安排孩子的生活。不攀比,不苛求。

    ★尽心作为母亲,尽自己能力和爱心去安排孩子的生活,不超出常规地苛求自己。

    省下来那些绞尽脑汁的时间,我们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照顾孩子不是一个轻松的差事,尤其是当母亲已经知道身体和心理两方

    面都要关注的时候。精力是有限的,身心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哪有什么事单属于心理或者身体上的呢?这中间的关键就是把握一个平衡,不要走极端,尤其是心情已经不平静的时候。

    看看国外长大的孩子

    在我和孩子的争执中,夏天到了。开心的皮肤自然地好起来了,一点痕迹也没有。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我的种种努力可曾起到作用。另外,我的胃口也不好了,每到夏天我就这样,这下更没有底气教训孩子了。

    在这个关头,正好我的同学孙燕从美国回来了,带着她的两个可爱的女儿。我们很快就在一起玩了,孩子们自来熟,一起在地坛公园跑跑颠颠、爬上爬下,很高兴。他们都不愿意在中午回家,执意在树荫下吃饭,孙燕居然同意了。她这个儿童心理学的硕士,果然水平与我不同。

    孙燕在吃饭的问题上不那么在意,简直可以说是很随意。

    就比如夏日的中午,她们一家买两个盒饭就解决问题了。她买的盒饭也与众不同,一盒纯是米饭,一盒纯是菜,菜基本上是两种,不一定非有肉,也不一定非有绿色蔬菜,好像基本是想起来买什么就买点什么。她们吃饭的方法也跟我们不一样。她给每个孩子准备好一个空碗,一把勺子,然后根据孩子的喜好往碗里放食物,想吃米饭就先来一两勺白米饭,吃完再要别的,妈妈再给一两勺。如果碗里的食物没吃干净,就不给加别的。

    有时候孩子先要素烧土豆丝,她也一样给,不介意孩子从什么吃起;有时候孩子只吃肉不要蔬菜,或者相反,她也不制止,总之只要孩子吃完碗里的东西了,她就满足孩子下一个愿望。

    开心跟着吃了几回,比较之下问题凸显。开心不能很好地遵从规矩,还没吃干净就开始要加另一种;从不吃蔬菜;还会剩饭。

    我很羡慕孙燕把孩子训练得这么乖,抱怨开心不好好吃饭,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不好好吃饭,耽误长个怎么办?

    孙燕一语道破天机:你太在意这件事了,所以他吃不好。

    她的话让我警醒。

    还不仅如此,有一次开心又剩了饭,有肉有菜,我哄他再吃一口,说:“吃了这口鸡肉吧,别浪费了!”

    孙燕就告诫我:“肉和菜都是身体需要的,你这么做等于告诉孩子,肉更重要些,所以影响到孩子挑食。再说,孩子吃饱了,你还让他吃,这样他就不知道吃饱的标准到底是自己觉出来了还是你满意了。”

    是啊,吃饭是孩子存活的本能,身体的需要会驱使他选择合适的食物,吃下合适的数量,又何必人为去打乱这个规律、另加一个标准呢?放轻松,吃饭的事情就随他去吧。

    科学新知

    遵循自然养育之道

    只有大自然才能决定教育所应遵循的方法,那就是满足生命的需要

    和规律。

    吃只是孩子成长需要的一个方面,虽然它在成人的眼里非常重要,但那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孩子真实的需要、更重要的需求。在孩子勃勃发展的心理世界里,吃什么真的不占什么位置。在目前的生活条件下,孩子吃的需要怎么着都能被满足。而孩子出现问题,不管是生长缓慢还是心理障碍,更多的可能是其他需要不被满足引起的。

    蒙台梭利提醒我们:

    在帮助孩子健全发展的一切所需里,最常被人忽视的,就是人性的特质——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

    所以,还是省下时间多琢磨一下孩子的精神需求吧,他是想多要一些自由呢,还是多一点的朋友?

    干嘛老让孩子注意衣服

    有一天我们约在松树林集合,先到的孩子们每人找了一棵干净的白皮松,争先恐后地往上爬,家长都在一边护着。这时候洋洋和他的爸爸来了。洋洋比这些孩子大一点,一直都比较懂事。可是那天他红着眼睛,别别扭扭地走在爸爸身后,一看就知道哭过了。

    洋洋的爸爸很懂儿童教育,全力支持我们全职妈妈的活动,有时候还会这样亲自来带孩子,让洋洋的妈妈歇个班。我们都很欢迎他,孩子们尤其喜欢跟他玩。

    他们走进树林,洋洋还是站在爸爸身后,看着其他小朋友爬上爬下,却没有跑过去一起玩,很奇怪。我就问他爸爸:“洋洋今天怎么了?不高兴了吗?”

    他爸爸也正在气头上,就滔滔不绝地数落开了。

    “昨天他妈妈带他新买了这件礼服上衣,打算周末参加叔叔的婚礼用的。可是今天早上他就非要穿,怎么说都不行。他妈妈惯他,就给穿了。可是洗手的时候就弄湿了袖子,吃早饭又洒了米粥,这不,前胸那儿还有印呢!我说给换下来吧,母子俩都不同意,他妈妈还跟我吵了,说我不尊重孩子。尊重他就得由着他糟蹋东西?这件衣服将近800块钱呢!”

    我这才注意洋洋居然穿着件绅士一样的西服。真是谁挣的钱谁心疼,我理解洋洋爸爸的心情了。

    衣服是光鲜靓丽的,可孩子的神情颓丧至极。一个上午,不管我们怎么劝说,他就那么站着、看着,什么也没玩。这下连洋洋的爸爸也看出问题来了,就说:“好儿子,玩去吧,我不生气了。”洋洋就走开去,蹲在树底下扒拉小草玩,还很小心地把衣襟往上提着,生怕弄脏了。

    上午就这么过去了,临回家的时候,孩子们都不情愿离开,只有洋洋长出一口气,愉快地跟爸爸说:“爸爸,瞧,我没弄脏衣服吧!”

    经验之谈

    孩子永远比物品更重要

    孩子对物品的看法跟我们是不同的,他们看到的是物品的实际用处,而我们成人,除此之外,还随时能看见物品的价钱。每一件物品是花多少钱买来的,我们都清清楚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非常在乎那些花大价钱买来的物品,在乎的程度超出物品的实际用处,这个,是孩子单纯的心灵不容易理解的,如果硬要他们跟我们一样在乎这些贵的物品,就等于在告诉他:花钱越多的东西越重要(似乎也等同于钱是重要的),重要得超过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快乐!

    这个时候,大人孩子就一起都沦为这个物品的奴隶了。

    蒙台梭利有一句关于儿童时代物质条件的名言,她是这样说的:“物质在此阶段是最不重要的,而且物质可能导致任何年龄的人堕落。”我很赞同这个论断,因为我自己的童年经验就告诉我,小孩子向来只在乎照看他的人,而不在乎生活的条件。

    所以,为了避免孩子不经意间毁了那些花大价钱买来的物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买它们。孩子不需要昂贵的物品,是大人不成熟不自信的

    心需要这些物品装点而已。

    第一反抗期

    2岁以前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因为这时候,他的心灵世界正从无到有吸收所有的环境因素,进行原始积累。这种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一般是到2—3岁,就会形成孩子自己的心灵核心,这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上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多的论述,但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人的真正的灵魂,他在这时候开始苏醒了。在之前积累的原始资料包围下,天生的特质开始生根发芽。灵魂用之前的材料建构自己,随着力量的强大,他就会在不断涌进来的环境因素中吸纳跟自己一致的因素,向着某个方向发展壮大,进而有力量调动身体的感官和大脑的思维能力(心灵不等同于大脑),对环境因素进行筛选,开始有选择地接受。孩子对外界信息开始有选择,才使我们看到他有了自己的意识。

    很多母亲都是从“孩子突然不听话了”开始,发现孩子的成长。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反抗期”,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停地说“不”。

    “中午吃馄饨吧?”

    “不。”

    “吃馅饼,喝小米粥?”

    “不。”

    “那你说吃什么?”

    “不。”

    “不吃了?”

    “不。”

    面对孩子屡屡说“不”,再坚强的人也能体会到挫败感,尤其是孩子开始拒绝那些曾经日复一日熟悉的东西。虽然说是反抗期,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此时变得逆反,这个跟先天的模式有关系。我就曾看见一样倔强的祖孙俩。

    一个春天的中午,开心不想回家。我们就溜达到健身区去玩。刚靠近那边,就听见“哇哇”的大哭声。

    很多孩子在“太空球”上爬来爬去,一个小女孩却正大哭,边哭边双手抓住太空球的铁杆,不肯随身边的老人离去。很多家长围拢在旁边,纷纷劝解。我在乱纷纷里听见:“奶奶和孙女杠上了!”这才明白。

    那位奶奶一看就是盛怒之下,紧皱着眉头,闭着嘴一言不发,脸色都青了,只是双手扯着女孩的胳膊,死命地往外拉。她越扯孩子哭的声音就越大。

    旁边有人看不下去了,就说:“放手吧,胳膊要断了!”

    老太太这才停顿了一下,孩子趁机就要钻进去玩。想不到老太太伸手又抓住了孩子的后背,孩子停了哭声,挣扎着,一脸坚忍的悲伤。

    劝解声纷纷。老太太的脸色有点发红了,气急了。她还是一言不发,突然就一松手,女孩向前跌去,额头撞在铁杆上,大家都听到这沉闷的响声。

    孩子却没再哭,钻进去玩了。

    老太太面无表情地看了一眼,转身走开了,沿着草坪中间的小路向东门方向走去。

    孩子傻了眼,哭着钻出来,大声喊“我给你磕头行吗?”却没有追上去,还守在太空球旁边。

    老太太没有回头,继续走着。

    女孩就真的哭喊着跪倒在地,往地上磕头,任谁也拦不住。女孩一脸誓死的神情,吓坏了开心,也吓坏了我。我赶紧拉着他离开。

    开心一边走一边悄声对我说:“妈妈,她头上流血了!”

    可不是吗?

    这倔强是有来历的呀!

    经验之谈

    让孩子享受“反抗”的乐趣

    孩子开始说“不”,是心灵成长的表现,也是向环境发出的第一个挑战。如何对待这个现象,对于孩子个性的顺利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分辨孩子真实的意图。孩子说不,有些时候纯是为了好玩,尤其是母亲听见这反对声表现得大惊小怪的时候。也有时候只是个阶段性的习惯,他顺口就是这一句,不代表他真的不同意什么。所以,要学会看孩子的眼睛,透过这扇窗户,才能看见他真实的想法。如果孩子只是觉得好玩,那就满足他,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说不,然后跟他一起哈哈大笑;如果他有口无心,那你就该干嘛干嘛。

    ★孩子真的另有想法时,先别忙着改变他,想想他为什么这么想,他到底需要什么?比如孩子偏要走在水洼里,他是不是很喜欢泡在水里的感觉?到时间坚持不回家吃饭,他是不是根本就不饿?非要别人家的玩具,是不是那玩具真的有些吸引力?是不是可以大家一起玩交换游戏?想摘下来月亮,他是喜欢那形状?还是那光?还是想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一步步实现。看着孩子在梦想实现的那一刻欢喜雀跃,我们不是也一样感受成功吗?

    ★孩子的想法确有风险,但还能执行时,可以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行动,自己在旁边保护,让孩子以身试法,获取经验或者教训。要爬树?爬山?爬梯子?这可是本能。那就教给他要点,给他示范,一起玩;要拆玩具?拆吧,告诉他拆完试着再装起来,要不就没得玩了;要自己过马路,人又太多怎么办?一起找个警察咨询咨询吧,孩子一般都还信任穿制服的权威;要打妈妈?怎么会这样?是不是我们把对孩子的爱进行了错误的表达?

    ★孩子的想法根本不可操作时……我还没有遇见,也许这不可操作是囿于成人狭隘的心吧!

    注意孩子的异常举动

    虽然孩子的心灵都有先天的模式,这个模式里也许有某些不太好的东西,但出生后的环境教育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坏的种子一样也无法生根发芽。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些“异常举动”,就要赶紧环顾左右,看看出了什么问题。

    保持这份警醒,很重要,很难,所以……可以找一个别人经常提醒自己。

    我很注意这些,从来不带开心跟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家长一起玩。我认为的不良习惯,包括说脏话和吸烟。可是有一天,带开心一起参加同学聚会回来,开心从桌上抓起一根铅笔,叼在嘴里,悠然地走来走去,明显是在模仿抽烟的样子,我很奇怪。就问他跟谁学的这个举动,他说:“苗苗呀,她说她妈妈就是这样抽烟的!”

    苗苗的妈妈,上学时候跟我一间宿舍呀,怎么现在抽烟了呢?

    我正在追忆相关的细节,开心又说了一句:“我觉得抽烟的女人都很酷!”

    天哪,“为什么呢?”

    “因为苗苗的妈妈就很酷!”

    为了向开心解释我为什么不赞成吸烟这件事,前后断断续续地用了几天的时间。孩子的疑问很多,有些还比较难回答,比如抽烟有什么不好?你怎么知道的?那人家怎么抽烟呢?我只能尽我所能地给他解答。

    当解释到很多人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只是想借助抽烟调解一下心理的紧张不安等情绪时,开心就不明白,怎么会有人那么傻。

    “他们就不会用别的办法吗?”

    我就说:“是啊,他们还没学会。因为他们小的时候,他们的妈妈没有教给他!”

    开心认为最后这句是值得他自豪的一点,很喜欢向小朋友夸耀,很长时间以后见到苗苗母女,他还煞有介事地问我的同学:“阿姨,你小的时候,你妈妈肯定没告诉你人为什么抽烟吧?”

    我的同学愣了一下,老实地点点头:“是,我妈没说过。她也不知道。”

    我们都乐了。

    最好早知道

    用自己的行动净化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容易以偏概全的,所以更得注意。一点不良习惯就能影响到他,消除这个影响却要费百倍的力气。就像白纸,很容易被任何颜色的笔画上印痕,要用橡皮擦掉,却不那么容易。

    所以,我们要做防护网,把不良影响因素隔离在外;也要做好准备作百变的橡皮擦,把那些不好的印记统统灭掉;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污迹擦不掉的时候,用更深刻的印痕把它改造成漂亮的星星。

    要尊重,也要规矩

    2001年夏天,开心3岁。我独立带孩子的生活刚刚步入正轨,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沿着穿过和平里二区的同一条路去地坛,在同一个饭店门口买几个包子带着,然后进门,在左边儿童乐园的水池里洗手,走到西门附近荷花展区,坐到长椅上吃早饭。这个程序让我们感到简单又快乐。

    可是有一天雨后,走到二区的时候,看见我们常走的那条路被水淹了,我就带他绕到另一条路走。开心跟着我走了一会儿,才发现又绕回到去地坛的路上,突然就站住不走了。

    我问他:“怎么了?”

    他吭哧半天,才说:“回去,妈妈,我们回去!”

    哦,我以为他不想去地坛了,就顺着他往回走。可是走到刚才的分叉口,他又站住了。指着那条漫着雨水的小路说:“从这儿走!”

    那怎么行?鞋会湿的。

    可是他不听。眼泪汪汪的,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

    没有办法,我就抱着他从那儿走,因为要避开水深的地方,我跳着走,当然不可能和平时走的完全一样。这下又坏了。开心居然在我肩膀上喊停,非要我踩到无花果树根底下那块方砖。平时那儿总是有些瓢虫,二星的、四星的、七星的、还有十八颗星的,我会站在那儿扒拉叶子让开心看。可是现在正好一洼水,我干嘛非得把脚伸进去呢?

    开心就哭起来,很哀伤的表情。

    我觉得莫名其妙,眼看着他这么执拗,我还隐隐地觉着不安,难道这孩子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吗?

    后来的事情越发让我不安:回家的时候到了楼门口,我必须得说“看我们家窗口正对着大柳树”,他才肯进去;进屋里我还不能穿错拖鞋;给他洗手得先洗左手;毛巾得对折一下再挂回去……我差点就受不了了,从小到大,还没这样被人管过。

    这才想起母亲的话:是个孩子就制得了爹娘。

    最好早知道

    秩序感的满足促进个性发展

    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之后,有一个对环境刻板模仿的时期,就

    是固执地希望事物都保持他开始认识的那个样子。教育学上称之为:对秩序的敏感期。

    尽管自古以来,每一个母亲都眼见着孩子经历这个不太寻常的阶段,但只有玛丽亚·蒙台梭利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意识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需阶段。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感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勾画外部世界的地图。

    孩子区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事物本身。这种敏感性使外在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环境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如果孩子能适应这种环境,他才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达到特定的目的。

    如果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容地应付孩子的“执拗”,利用难得的敏感期,帮助孩子有条理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并为孩子建立生活的“规矩”。

    ★尊重对秩序的敏感期大约能持续到5岁,此间孩子接触到的环境信息,基本都能按照自然的面目储存进孩子的意识,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要尊重孩子对环境秩序的要求,尽量满足他,这样,孩子的心灵世界才有条理,才能容纳更多的信息。

    ★规矩这段时间也正是为孩子的生活定规矩的最佳时机。一旦能开始实践某个“规矩”,比如按时刷牙、睡前讲故事等,孩子就能顺利地保持下来,甚至影响一生。

    我虽然学过儿童心理学,但对这一节内容没有印象,所以从开心两岁半开始,就不停地磕磕绊绊,直到后来重读蒙台梭利的著作,才恍然大悟。正好赶得及陪着老二顺利地度过这个秩序的敏感期。现在,两个孩子的个性上越来越有明显的差异,老二在卫生、整洁、礼貌方面明显优于哥哥,应该与此有关。

    好妈妈一定要会做好吃的

    一堆母亲在一起,最常聊的话题就是比比各自的孩子;一堆孩子在一起,也经常比较各自的妈妈。这种比较,有时候会让母亲的教育思想出现混乱,但有时候,也能鞭策母亲更加努力。

    我在我们那个全职妈妈的队伍里,属于比较资深的,除了孩子大点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我的专业背景。虽然我大学学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能拿来用的不多,但较她们还是更能应付各种情况,尤其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所以我认为孩子们肯定认为我是最好的妈妈,还能有谁呢?

    那时候就是那么年轻,那么虚荣,没有办法!

    有几次我向开心打听他们讨论的结果,开心都不肯告诉我。我不甘心,就向小雨点他们打听,当然是背着其他的母亲。孩子们的回答居然是小雪的妈妈,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为什么呢?

    “因为小雪妈妈做的饭最好吃!”

    原来孩子们在乎的是这个!

    经验之谈

    爱要超越行动本身,但也要靠行动来体现

    孩子们的意见让我反省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

    我不勤快,不爱干活,从小就这样。虽然为了开心,我看了很多营养保健护理之类的书,长了很多知识,但似乎也仅止于此,我的兴趣就在学习新东西,好学;可我不能在行动上坚持,除了偶尔认真地做顿午饭,我基本都是买现成的食品凑成一餐。我认为按照营养原则,选择搭配好食品就可以了,可这样只能应付了大人,却糊弄不了孩子。

    教育不能局限于衣食住行的照顾;但是也不能脱离这些生活细节,让爱飘在空中。

    爱不是仅在心里、在嘴上就行的,要走进孩子的心,还要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准备每一餐饭、叠好每一件衣服上。孩子不在意你为他们花了多少钱,可他们敏感的心很在意你为他们付出了多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