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中文网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零二章 陆军的未来

第一百零二章 陆军的未来

3Q中文网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三月十二日,地面战争迎来了第一场正规会战。

    严格说来,只能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野外运动战,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只动用了两个突击集群,即便算上动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数千人,根本达不到会战标准。

    当时,印军的作战意图就是围歼已经攻占了伯蒂亚拉的中国军队。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亚拉,并且在当天晚上占领了这座新德里北面大约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城市,切断了从新德里到昌迪加尔的交通线,等于围困住了昌迪加尔方向上的十多万印度大军。

    对印度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尔是印度西北地区的防御指挥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印西部边境的主要军事重镇。如果昌迪加尔遭到封锁,那么驻守该地的十多万印军,以及北面的数十万印军都在劫难逃。说得严重一点,中国陆军什么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锁状态就能打垮这些印军。

    显然,尽快打通交通线,成为拯救这些印军,守住北部边境地区的关键。

    为此,印度陆军不但从昌迪加尔调动了三个师,总计近四万兵力,还从萨哈兰普尔与格尔维尔各出动了一个步兵师,总统投入了五个师、近七万兵力,对仅由一个突击集群占领的伯蒂亚拉发起反击。

    从兵力上看,印军是中国军队的七十倍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向伯蒂亚拉增派了一个突击集群,还在后方集中了五个炮兵营。因为已经预料到印军会反击伯蒂亚拉,所以戚凯威还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结果就是,印军向伯蒂亚拉推进的时候,首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

    根据印军的作战记录,在反击伯蒂亚拉的战斗中,半数以上的损失来自空中打击,五个师在行军途中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战装备,还有数千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是,突前的部队根本无法集结起来,也就无法在一场战斗中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只能陆续把反击部队派上前线。

    这就意味着,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情况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结果。

    战斗从上午八点左右开始,第十三集团军首先出动一个突击机群向北扩大防御圈,主动迎战从昌迪加尔杀来的印军,在伯蒂亚拉北面大约三十公里处,一块较为平坦的战场上击溃了印军的突击部队。

    可以说,在装甲战中,印军几乎没有胜算。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能在五千米外开火,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要命中就能击毁印军主战坦克。相反,印军主战坦克即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千米以内,也很难保证击毁反装甲作战平台。

    在开阔地带上,印军的装甲突击等于送死。

    用一些参加了这场战斗的坦克手的话来说,当时的战斗几乎就是打靶训练,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

    在离突击集群设置的防线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间,是印军的死亡地带。

    第一场交战中,印军就在这个区域内损失了一百多辆坦克与一百多辆装甲战车,没有一辆坦克能够越过这道死亡地带。

    印军拥有的,只是不断赶来的反击部队。

    当时,大概是对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性能有足够高的信心,前线指挥官甚至没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让空军的战斗机去轰炸印军的后继部队,削弱印军的突击能力,前线战斗完全由装甲部队承担。

    战斗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一个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作战平台总共击毁了六百多辆印军坦克与近千辆印军装甲战车。

    傍晚,印军的反击行动暂时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损失之后,印军的反击能力明显减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战斗中,另外两个印军步兵师已经被第十三集团军增派的突击集群击溃。

    当时,在南面战场上,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采取防御战术,而是充分利用了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发动了两场快速突击,毫无悬念的击溃了印军反击部队,毙伤俘虏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突击集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七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受损,四辆多用途作战平台报废,伤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可以说,这是一场完全不平等的战斗,就如同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机械化时代的坦克集群发起冲锋,除了牺牲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而掌握着技术优势的一方甚至不会遭受重大损失。

    当然,北面战场上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利用印军暂时停止进攻的机会,突击集群的装甲力量补充了电能,另外在离前线较近的地方设置了四处电能补给站。

    天黑后不久,印军再次发动进攻。

    在印军看来,似乎夜晚对进攻者更加有利。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夜战能力更加突出,受夜晚能见度降低的影响更小,反而是印军受到的影响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击集群的持续作战能力明显远远超过了印度军队。

    要知道,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动力与火力电力供应是整合到一起的,因此在进行阵地防御战的时候,能够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续性。比如在不考虑机动耗能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电力储备足够以全装状态发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弹。即便余留三分之一的机动电能,也能发射一百枚穿甲弹。只有在机动作战的时候,必须优先为动力系统供电,才会把火力基数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设计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正常情况下的弹药基数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弹。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降低榴弹数量来增加穿甲弹的数量。因为穿甲弹是次口径弹药,装储方式与榴弹不同,占用空间仅为榴弹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携带穿甲弹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弹药基数达到了一百三十枚。

    当然,在实战中,没有任何一个坦克手会全部选择穿甲弹。

    要知道,在对付一些普通目标,即便是装甲战车的时候,榴弹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使用穿甲弹。

    当时,前线部队也严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弹,因为穿甲弹比榴弹贵得多。

    相对而言,印军主战坦克的弹药基数仅有反装甲作战平台的三分之一。当然,在战斗中这不是大问题,因为所有印军坦克都不可能坚持到耗光弹药的那一刻,很多坦克甚至没有机会使用坦克炮。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持续作战能力,给到前线视察情况的美军顾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根据一名美军顾问回忆,在十二日夜间的战斗中,中国陆军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开火次数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军主攻方向的反装甲平台甚至开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击从未中断。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命中率为百分之八十,那么四十多辆平台组成的防线,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而且在战斗结束之前不用补充弹药,也不用为电磁炮补充电能。

    显然,印度陆军不可能把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都派过来。

    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印军也无法投入这么多主战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军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无谓的反击,主动撤回昌迪加尔。

    战斗结束的时候,印军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辆主战坦克、一千八百辆装甲战车的残骸,以及数千名官兵的遗骸。战线对面,突击集群的几百名官兵不过是辛苦劳累了一个晚上而已。

    在这场战斗中,唯一的伤亡是一名离反装甲作战平台较近的步兵,被反装甲作战平台主动防御系统射出的拦截弹打成重伤。

    这场战斗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不但是进攻利器,也是非常优秀的防御武器。

    当然,这不仅仅是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功劳。

    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远程炮兵成功压制了印军炮兵,不然的话,突击集群肯定会遭到炮火打击。此外,多用途作战平台也非常有效的对付了印军的步兵反坦克小组,掩护了反装甲作战平台。

    可以说,这是“未来地面战平台”的胜利。

    成体系的陆军作战平台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足以让过去任何一种主战装备都望尘莫及的作战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二日的战斗也彻底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军还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转战局。

    在此之后,连美军顾问都相信,印度陆军根本不是中国陆军的对手,丢掉新德里、输掉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结果。

    从战略层面上讲,这场战斗也彻底改变了陆军的面貌,甚至将彻底改变陆军战术。

    新式装备带来的战术变化,已经让中国陆军尝到了甜头,很快就会让美国陆军认识到未来地面战争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陆军不再是依靠兵力决定胜负的军种了。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到网址